统计学告诉你,德系车、日系车哪个更安全?

2015/11/15 14:46:56文章来源:ken车世界编辑:陈毅忞浏览:
事实是这样吗?记者调取2005年以来发生的2000件交通肇事案统计分析,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事故中,车内人员丧生者以德系车居多;致车外人死亡的肇事车辆中,德系车比日系车多5倍,居所有车系之首。

致人死亡排行德系车居首 比日系车多出5倍

“德系车自重大、铁皮厚,安全系数高!”许多人初次买车时可能都会听到这样的“忠告”。


事实是这样吗?记者调取2005年以来发生的2000件交通肇事案统计分析,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事故中,车内人员丧生者以德系车居多;致车外人死亡的肇事车辆中,德系车比日系车多5倍,居所有车系之首。



◆事故统计1
车内人员丧生数 德系车列第一
在被统计的2000件交通肇事案中,车祸致使轿车内有人员死亡的案件共有22例。其中,德系车占9例,排行名列第一。
记者经过梳理发现,在事故中出现车内人员死亡的轿车,几乎全部为德系车和国产车,两者几乎各占一半的比例。
而因为“皮儿薄”的特点一直让广大车主和购车人不放心的日系车,居然仅有一例。


车祸事故致死排行
车系死亡人数
德系 9
国产 9
日系 1
美系 2

碰撞试验 德系车安全性一般
记者通过查询得知,在国际上举行的NCAP安全碰撞试验,结果都证明德系车表现一般,反而是绝大部分日系车安全性表现突出。
国内C-NCAP汽车安全碰撞试验结果也表明,最安全的前20款车中只有四分之一多是德系车,且名列前茅者寥寥。15万元左右和10万元以下的最安全车型也都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德系车,而是日系车。
钢板厚度对安全不起决定作用
采访过程中,清华大学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两车碰撞后的物理原理,解释了为何“德系车‘皮儿厚’,却不一定安全”。


“汽车从被撞到停下,经历了动能分散、消耗的过程。动能到哪儿了?除去司机的刹车措施、地面的摩擦力吸收一部分动能,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源是车体的变形。如果这些还是没消耗完动能,那么人体就会吸收动能,导致伤害的发生。”


“因此车的安全性取决于车身的设计。只有通过车体和乘员保护系统(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的变形消耗掉绝大部分动能,且变形尽可能长时间持续,让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在受伤的容忍度之内,人体才不会受伤。”教授说。


“所以业内看汽车安全,脑子里最先出现的是车架。如果说车架是骨骼,那钢板不过是血肉。撞车时钢板厚度对安全起不了决定作用,撞得难看并不等于不安全。这就像打架,那些满脸是血、样子很惨的人,未必受的是重伤。”


“我可以肯定地说,认为德系车‘皮儿厚’就安全,日系车皮儿薄就不安全,是外行的臆想。而法院的调研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故统计2
车外人员死亡统计 德系轿车位列第一
交通肇事致车外人死亡肇事车车系排名(部分)
1 德系
2 国产
3 日系
在2000件交通肇事案件中,肇事车辆属于小轿车的有271件。统计发现,捷达和夏利两款轿车,涉案次数分别为42和32,肇事率远远高于其他品牌轿车。


而平时被大家揣测为“最容易出事”的日系轿车,不在前十之列。
通过对车系的统计记者也发现,德系轿车的交通肇事率仍然最高,涉案共117次,占案件总数的43;国产轿车紧跟其后,涉案共80次,占案件总数的30。


日系轿车涉案共22次,占案件总数的8,和美系、法系轿车的肇事比例相近。

◆专家解释
德系车肇事率高 并非只因数量多
德系车肇事率高,是否只是因为德系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很大?专家说,如果仅是德系车中的捷达等肇事次数多,可解释为保有量大,但第二个统计是针对整个车系作出的。


统计显示,德系车和国产车的肇事次数分别是日系车的5倍多和近4倍,而前两个车系在中国的保有量,显然并非是日系车的5倍多和近4倍。


因此,后一统计结果更充分地说明,德系车肇事次数多,并非只因其保有量大,还有其他原因。

◆专家述评
轿车整体轻量化车祸伤亡率将减少
清华大学教授认为,虽然很多人热衷于购买铁皮厚、自重大的德系车,但在世界范围内,轿车轻量化是个必然的趋势。


据专家介绍,五六十年前的轿车,平均重量在2500公斤到3000公斤,而今天的轿车平均重量是1500公斤,重量几乎降低了50%。


“自重轻的车可以节省能源、降低污染,更会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如果所有的轿车整体轻量化,整体动能降低,从社会交通的总体来看,汽车碰撞事故所造成的人员损伤和财产损失肯定会减少。”专家还表示,“减少交通事故伤亡率,要靠交通安全教育,也要靠普及科学知识等其他手段。”



关注微信号:12缸汽车(kf12gang)看更多猛文。

车包包
12缸普通会员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要评论
    (温馨提示:登陆后才可以发表留言,您要先登录。) 发表评论
    >> 更多评论0
    大家都爱看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12缸
    超过百万粉丝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