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报告误导群众?雾霾元凶到底是谁?

2014/1/2 11:17:00文章来源:投稿集散中心编辑:12gang_admin浏览:
中科院报告误导群众?雾霾元凶到底是谁? 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其中,化石 ...

中新网北京1月2日电说



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成为北京PM2.5污染主要来源,汽车尾气所占比例不到4%。

根据这份报告,连日来,网络上围绕“北京PM2.5中汽车尾气占比不足4%”的讨论持续引发关注。

而北京环保局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3年北京空气质量状况。发布会上,针对上述争议,于建华回应称:“机动车污染还是北京较为主要的污染源。这不仅是我们通过模型解析的结果,也是污染物监测测算的结果。”

于建华介绍,根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研究结果,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来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本地排放来源,一类是外来传输来源,外来传输占到24.5%,其他75.5%为本地污染排放产生的。

“在本地污染源这75.5%中,机动车污染占比最大,占22.2%,其次是燃煤污染,占16.7%,工业污染占16.3%,扬尘污染占15.8%,其他方面占4.5%。此外,北京燃煤使用量在逐年消减,而机动车保有量在逐年上升,所以,从未来来看,北京的大气污染将逐渐从‘燃煤型’向‘机动车型’突出。”

针对政府部门与学术研究机构测算数据的差异,于建华说,学术机构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不同的时间地点,可能在结论上有些差异。

“这份报告说机动车和垃圾焚烧占4%,但是也有研究机构说机动车污染占50%,大家有很多说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北大、清华,包括中科院等学术机构,他们主流的研究结果还是说,机动车污染在北京空气污染中占比在20%到30%之间。每个研究机构的研究有其不同的背景和前提条件,但是机动车为北京空气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在学术领域还是得到充分证实的“。


这一结论也遭到了雾霾研究专家、曾因大气污染物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复旦大学庄国顺教授的质疑,庄国顺教授昨天表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雾霾的贡献远远不止4%,该研究文章最基本的错误是将二次无机气溶胶也归类为雾霾的来源,而二次无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却是汽车尾气的排放。


中科院科研人员对2009年至2010年不同季节在北京城区采集的121对特氟龙和石英膜PM2.5样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影响北京PM2.5的主要贡献源。

研究显示,沙尘天气常对春季气溶胶有重要影响,而在秋冬季节,来自建设工地的浮尘和街道的再悬浮尘是土壤尘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在冬季贡献最大,生物质燃烧源贡献春、秋季较高,冬、夏季较低。工业污染源贡献在夏秋季节较高。硫酸盐、硝酸盐等组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在夏季和春季的贡献最高。

研究表明,来自北京南部的气流常携带较高浓度的二次无机气溶胶和含碳气溶胶,西北向的气团则含有较多的土壤尘和含碳气溶胶。北京发生雾霾时,来自南向的气流会使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浓度变得很大,这可能与高湿度的云雾中较强的非均相反应以及较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成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

庄国顺教授解释,中科院的这份研究最大的错误是把雾霾来源分成六个部分,最大的一部分是二次无机气溶胶,但是二次无机气溶胶是不能作为雾霾来源的。

二次无机气溶胶指的是雾霾形成的构成,如硫酸铵、硝酸铵、有机酸盐,这一部分叫做二次无机气溶胶,这部分物质吸水性很强,就很容易在空气中形成雾霾,一吸水就膨胀,颗粒物就弥漫在空气当中,形成雾霾。

按照中科院的这份报告,北京雾霾来源中,二次无机气溶胶占26%,机动车占4%,庄国顺表示,这两个数据是相互矛盾的,二次无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仅这两部分相加,汽车尾气的来源就超过了20%以上。文章在数据的处理、采样来源等以点带面,存在很多错误,不少论据是站不住脚的,结论是错误的,庄国顺教授担心,这样的文章在媒体公开发表,将对我国治理雾霾的政策造成重大误导,甚至可能引发重大错误。


庄国顺教授表示,机动车对于雾霾的“贡献”是很大的,在我们国家工业排放对于雾霾有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已经采取了脱硫的措施,至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没有改变之前,工业污染减少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从机动车排放这部分来着手,这几年,工业排放没有增加,但是雾霾大大增加,从这一基本事实就可以看出,雾霾决定性因素来自于交通尾气的排放。

庄国顺教授呼吁,今后治理雾霾,就一定要从控制机动车排放入手,这篇文章无中生有用不正确的数据误导大家,是一种重大的错误,对于今后我国治理大气污染将带来严重的危害。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潘涛研究员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也表示,机动车排放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毋庸置疑。

果壳网的网友青蛙陨石是一位环境地理博士,他也认为,从这篇文章的数据看,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体现为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贡献,也就是说这些二次无机气溶胶可能主要是由SO2、NOx和NH4发生反应得来的。这三种污染物的来源已经是众所周知了,燃煤、汽车尾气等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实际上二次无机气溶胶也是间接来源于燃煤、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的,汽车尾气的“贡献”不止4%这么小。

1月2日下午,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认真探讨,“得出一致结论”,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上。其中关于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雾霾的平均贡献只有4%的研究结论与此前环保部及中科院其他课题组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结论大相径庭。

对此,同样来自于中科院但隶属于生态环境中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贺泓回应说,这个问题的产生首先来自采用的源解析方法本身。较大的差异主要来源于PM2.5成分的时空分布多变性、采用方法、研究者主观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采用方法”方面,贺泓认为,张仁健课题组采用的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即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对外场观测数据进行源解析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往往不能排除有多种解;PMF分析对样品数据量有要求,分析的样品量太少,得出的结论也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基于外场观测的源解析存在数据不一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强调,这也体现了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手段来确定每种源的贡献的重要性。资料显示,贺泓带领的专项组采用了包括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在内的三种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该论文没有对PM2.5的二次组分进行来源分析。”贺泓认为,该论文指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不足4%,其研究结果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根据北京环科院关于北京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42%和32%。“其实这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即使采用该论文的数据,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也超过10%”。“因此,由于目前关于PM2.5中二次组分的来源还无法进行直接解析其来源,对于机动车对灰霾形成的贡献存在较大的低估现象”。


事实上,关于北京雾霾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王跃思等课题组,都发表过各自的研究结论,机动车的贡献一般认为在10%-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30%之间。但是贺泓认为,即使这一数字也可能存在低估现象;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还在研究当中。“控制好燃煤和机动车的污染才有望解决华北地区的灰霾问题。”贺泓提出他的结论。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以期阐明我国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拟,研究致霾关键污染源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其中“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于2012年在国内设立了40个气溶胶化学观测站点,其中在北京及周边设立了8个站,目标就是实现对北京地区PM2.5霾污染进行动态源解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准确的灰霾治理依据”。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陈晓峰、中科院大气所所长助理浦一芬也出席了今天下午新闻通气会。  


关注微信号:12缸汽车(kf12gang)看更多猛文。

中新社东方早报
12缸普通会员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要评论
    (温馨提示:登陆后才可以发表留言,您要先登录。) 发表评论
    >> 更多评论0
    大家都爱看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12缸
    超过百万粉丝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