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打大老虎?

2014/3/19 9:00:33文章来源:车议汇编辑:王小夕浏览:
央视打了油耗子,敢打油耗子背后的油老虎吗?

海马停牌一天后断然拒绝接受央视的定罪,对所有罪名都SAY NO。今天,海马在A股表现似乎更是知耻而后勇,几乎平开后一路高走,收盘上涨3% 以上。


 

这令人反思,到底是央视牛还是股市牛?


 央视打了油耗子,敢打油耗子背后的油老虎吗?


 谁是大老虎?


打假先锋央视今年又爆出猛料,海马汽车被点名与第三方检测机构串通勾结,炮制虚假油耗数据,不但欺骗了广大消费者,还有骗取国家节能惠民补贴的嫌疑。更为可怕的是,汽车油耗测试中的这些猫腻,不仅是某个品牌的个例,已经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检测油耗与实际油耗不相符原本不会引来如此大的争议。由于工况、温度、个人驾驶习惯、拥堵状况、油品质量等汽车驾驶环境的不同,实际油耗也会产生较大差异。汽车上标定的油耗数据,无论是车企发布的理论油耗,还是工信部公布的各工况油耗,均在实验室测定,与实际油耗出现一些偏差也在所难免。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在购车时将标定油耗与实际油耗区别对待。但一个是负责汽车制造的生产企业,一个是担负监督执法的检测机构,却暗中相互勾结、人为造假欺骗公众的做法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不仅刚建立起的油耗数据公信力在瞬间被土崩瓦解,也让消费者在选择节能环保汽车时感到更加无所适从。


虚假油耗事件被曝光后,公众矛头首先指向了汽车企业。当然,车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勾结检测机构暗中造假,理应受到谴责。但作为对汽车企业监督执法的检测机构以及权威信息发布的主管部门是不是也该承担更主要的责任呢?


为了规范油耗检测,并提供给消费者可以参考的油耗数据,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出台规定,要求汽车企业必须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三种工况的油耗数据,并在黄色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的标识上注明。这一数据也成为了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参考依据。市场欠缺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不法企业、机构的违规操作行为欠缺严厉的惩罚制度,是汽车虚假油耗横行的根源。而问题暴露后,如果主管部门、执法机构只是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卸给车企,不从体制制度上谋求改变,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重拾公信力的。


其实汽车油耗造假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起亚也曾在美国陷入过“油耗门”。由于起亚自己申报的综合油耗数据低于美国权威检测机构EPA的测试油耗数据,最终被EPA查出来进行通报。起亚汽车只能伏地认罪,接受美国政府的制裁。车企CEO不仅出面对该事件进行公开赔礼道歉,企业还不得不花费近4亿美元来补偿车主的损失。


在国内,被工信部委以重任的权威油耗检测机构曾经曝光过一些油耗未达标的车型,但后来的处理结果却不了了之。据说,这其实是检测机构为了增加业务量而耍的一个小花招。对于肯出钱的车企,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甚至可以替车企“出谋划策”,按照他们的建议修改发动机参数后,样车通常就能顺利通过油耗门槛。

笔者还记得三四年前,汽车行业刚推广节能惠民政策时,在政策引导下,1.6L及以下乘用车的型号由推广前的101个,快速增加到了400多个。原本是鼓励20%节能车的权威认证,最后成了皆大欢喜的行业普惠政策。而当时令大家比较意外的是,一款口碑很好的省油小车却未能顺利入围。这家车企的领导透露,原因在于上报数据时过于保守。“车企希望上报结果更接近消费者实际使用的真实油耗,对大多数抽查车型都适用。而不是选择最好的一组测试结果上报,甚至不愿用少数车能达到的油耗数据来‘以偏概全’。”尽管这样的上报结果是对消费者负责,却令车企陷入两难的尴尬中。据说,后来为了适应新形势,这家车企也尝试过调整策略,重新上报油耗数据。


建立有公信力的油耗数据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也同时是坚持汽车节能环保发展的基础。工信部如何重拾公信力?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开放消费者投诉通道,统一油耗数据误差的行业标准等等。对扰乱市场秩序、欺瞒谎报的不法行为严惩不贷;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真正信得过的数据平台,重拾公众信心。




关注微信号:12缸汽车(kf12gang)看更多猛文。

邵玉梅
12缸普通会员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要评论
    (温馨提示:登陆后才可以发表留言,您要先登录。) 发表评论
    >> 更多评论0
    大家都爱看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12缸
    超过百万粉丝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