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野史(6):英雄来了!

2013/6/4 6:25:00文章来源:奇瑞村编辑:浏览:
网友@碎片与记录 关于奇瑞的几个小故事连载系列:英雄来了!




  早期,奇瑞的发动机研发是一个整体的团队。Z是和老F这一大棒子人在一起摸爬滚打(还有好多名字,恕无法尽数提起了),天天搞发动机,手上玩的,嘴里嚼的,梦话里说的,都是这个发动机。而由于这帮子人从一开始就是从一个实战的环境中混出来的,所以胆子大、路子野、啥都敢干。一开始模拟的数据可能会不堪入目,但是经过几轮修改、争吵、定型,然后再修改、优化,再模拟,咦,这指标儿就蹦上去了。然后再修改、再优化。。。。循环往复,经过一群甩膀子干活的工程师和一群实验员、工艺员天天混在一起,吵着么几大架;改这么7、8、9、10…轮。某天一早尹大从办公室出门的时候就被拌了一跤--哇!一个发动机!(joking…)

  后来奇瑞的汽车工程研究院成立(在05年前后挂上了国家级的牌子),与AVL的项目启动。这群发动机的研发人员们就得生产的、研发的分两拨。一拨搞现有机型的生产以及后续改进、优化、提高、升级;另一拨去搞新的发动机,而新的发动机,谁都明白,那无疑是“奇瑞的未来”。

  Z年轻、学历高、有理论水平、人长得也帅….自然是搞研发一拨的,咔咔咔咔,一群年轻人挪了窝,和奥地利鬼子就混上了。

  再回头说AVL这个合作项目,咱们的学习方法虽然对,但是当时由于己方的水平有限,信心不足,还是出了一些问题。首先说这AVL,水平那还是真高,在动力方面国际著名啊~~但AVL也有它的不足,怎说?从技术上说,AVL做固定式动力机更擅长,尤其是固定式柴油机;其次,从性质上来讲,AVL主要还是一个专门的技术研究型企业,而不是一个工程企业更不是一个产品提供商。所以AVL喜欢玩玄的,为了吃下这个订单,也为了日后在中国市场A+V+L这三个字母更吃香,也算卖力,啥先进就整啥。

  说到这里,工程经验比较丰富的河友可能就会反应过来了。技术设计跟实际的工程应用往往是两码事。要生产一个市场化的产品,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相对于纯粹技术设计而言),比如长期工作的可靠性、经济性等等。所以一味搞先进的玩意,不一定是好事,毕竟咱是发展中国家等着上市场拼命的一家企业,而不是贝尔中心或者PARC。

  Z就不干了,毕竟他是玩这个的,而且还已经玩过好几款发动机了。工程的、经济性实用性的思维已经嵌进他脑子里了,所以和AVL方经常争执。AVL开头当然要耍耍大牌脾气啦,毕竟人家是世界名家,哪能轻易让你一个落后国家的工程师轻易拉下马来?而且当时设计还处于早期方案论证阶段,尚未到仿真、样机等阶段,所以也死撑着有理。

  本来争争吵吵、打打架、骂骂娘就是工程产品开发过程中常见的“捷径”,只不过一方面意见坚定,另一方自认权威,一时半会达不成共识罢了。但这时候恰逢海归返国大潮,发动机领域一下子来了好几个高水平的海归博士。

  上节咱们说到,在海外大轿车集团就职的华人博士,大多都是从事研究性项目,理论水平那是没的说;而且往往专业性也很强。有这么个背景,所以海归博士普遍赞同AVL专家们的看法,那就是比较自然的了。而且虽然说“自古文人相轻”,但科学工程领域,这个“权威”还是比较认的。所以04年之后,奇瑞自己这方就开发思路上也产生了不同意见。AVL当然就乐和了,你看,你们的这几个总也赞同我们的观点。

  Z委屈极了。无论内外,支持他们这种“实用派”、“实践派”的力量都小了,而且随着海归们归来,自己也不是项目的最高负责人。在这种情况下,经管会做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让Z回到发动机厂去。

  Z离开了研究院,当年手下的精兵强将被海归博士们纳入了新的体系,一个也要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Z回到发动机厂,看到老朋友大小F们还在热火朝天地在原系列基础上做新型、做优化,就说:给我几个人呗,我虽然离开了研究院,但是发动机我还是要继续搞的。大小F们一干老小兄弟说现在也抽不出人手来啊,你看这几个新的优化型马上就要上了;改天还得做4缸直射。要不,你来给我们帮忙吧;另外,要人的话,办公室还有几个,你看看行不行?

  Z二话不说,就开始给发动机厂这群人帮忙。后续的一系列改型、新型,都有他的功劳;虽然说没有详细问起,但后来马来西亚这个0.5升夸克用的小发动机,也就是他们这群人给弄出来的,估计也有他的一份。

  这还得再回一下头,04年夏秋,正好是发动机厂持续搞了几个改进,有了一些成绩(自从发动机研发分开之后),这时候恰好奇瑞来了两三个访客,看到了这个情况,就给尹大他们经管会胡乱进了个言。尹大们一想恍然,赶紧给这拨人也立了个项,让他们也组成团队,搞起发动机的研发来。

  所以后来新的0.5升,以及后来一系列新品的推出,才名正言顺起来。而且2个月搞一台新发动机的事情,也只有这么群人才能做出来。学院派基础扎实,是百年之计,做这种短平快的,还真不对付。

  等等,刚才说大小F们给Z了些人?人的确是给了,但但凡有对奇瑞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奇瑞如果说什么都不缺的话,那最缺的就是人。在01年之后的井喷,曾经一度在奇瑞生产线上工作两年的工人都会被新企业挖去当车间主任,那阵子100多号企业,掘地三尺,硬是把20多年不吃香的中国汽车工程人才吃了个空!04年虽然是意外的冷市,但人才做为长期战略储备,各家之间也抢得非常激烈,有些企业干脆就把人才招聘会开到了奇瑞公司门口,或者开到了开发区内的国信大酒店(也就这么一家像样的酒店,后来经奇瑞强烈抗议,这家合作单位才拒绝了后续的挖人大会)。再加上奇瑞本身的盘子越跑越大,每天都有新的项目开工,基建就没停过;人才就是捉襟见肘了。

  发动机厂他们哪里还能有多余的人手呢?大小F无奈说办公室上面还有些个,Z跑上去一看,不过是办公室办事文员,还有几个工艺员。

  戏剧性而又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慢慢就开始了,Z在给大小F们搭帮手的同时,真的就拉起队伍来了。离开学校已经有几年的Z,从机械制图开始给这十几个人讲课(大小F们说办公室上面有几个人,结果Z一不做二不休,上上下下跑了几圈,把能找到的人都拉来了),然后是专业软件的应用,再然后是一些基本的设计准则,再然后….用Z后来的话来说,不能祈求这些同志在短期之内都成为一流的工程师或者技术专家,只求他们能够理解指示、并完成相应的操作性技术任务。

  但也就是在05年前后,Z终于病倒了。原本以为只是工作辛苦带来的不适,谁料病来如抽丝,一病就不轻;貌似是肝肾胆之类的几个部件,五脏六腑都一起闹歇工了。

  说起来人也怪,人忙的火烧眉毛的时候往往不生病;然而有了些许闲暇,人就病倒了。且估计Z还成天惦记着他原来那些发动机,怎能不病?

  然而这时候ACTECO项目那边进展并不顺利。

  05年是奇瑞关键而曲折的一年,虽然走出了04年中国车市整体的相对低谷,但新车型的发布阻力却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发动机的研发没有如同预期一样逐步出来。新款发动机的研发拖延很大地影响了瑞虎、A5车型的上市。尤其是A5,连续更改多次上市时间,而在06年1月最终上市之时,还因为发动机而无法上量。同样,不仅瑞虎继续搭载性能更好的发动机,而且想要改变“东方之子”在B级车市场的销售境况,也非常需要在核心动力上做重大的改变。

  然而当初Z等人预计的一些问题已经产生了。当AVL项目进入了后期的模拟、样机测试等阶段,发现有不少设计功能无法到达预期效果,而且经济性能颇不如愿。

  一时间,发动机--尤其是新款发动机上市的问题,成为了整个高速发展的奇瑞中被勒得最紧的一环。而无论是AVL还是研究院的海归工程师们都无法根治这些个问题,为什么设计的性能没有如愿达标,为什么系统性表现会出现非预期的反映,而在后期的修正中,重量进一步上升,经济性甚至动力性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研究院那边的合作开发组一再地努力地向各部门争取时间,把定型时间后延;而到了2005年夏天之后,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大问题来了,看样子研究院是没有什么解决的把握了!奇瑞猛然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

  作为现在发展最迅速的本土汽车企业,人们往往只会关心奇瑞又取得了多少成功;或者因为发展得迅速而把这种进步曲解成为一个很轻易的过程、或者充满水货的过程;甚至迄今还有人会认为奇瑞的车门是在总装线上用脚踢进去的。很少有人会关注并了解到他们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一层有一层困难,更没有人会去了解他们都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也许因为网上千千万万的评论家们的生活都过的安逸,自然也就认为他人同样安逸;而自知之明是:这样的安逸生活是解决不了什么技术上的和工程上的难题的。

  05年的苦难是奇瑞发展起来之后比较紧张的一次。由于发动机研发的延误,新车型的推出一再受阻,而唯一的B级车东方之子刚有点儿起色,却又后劲不足。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发动机,发动机!我们要新款发动机!我们要动力更强劲,价钱更便宜,能够在用户那里获得更高口碑的好的发动机!!!

  现在回忆起当年,印象依然是深刻的,每个人在通电话时都会提起发动机的事情,因为这个环节,已经使大量的企业事件,由春天的兴奋、等到夏天的紧张、等到秋天的不安。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就会出现问题,而如同骨牌一般,一块敲一块,发动机这个瓶颈会影响整个企业当时战略继续推进的可能。

  9月份,尹大及经营管理委员会们决定,两条腿走路!发动机厂的那只团队,你们也上;Z,你来负责!

  一开头经管会的决策者们是不知道Z已经病了。虽然奇瑞与其他国内高速发展的企业一样,轻伤不下火线,但在管理中谁都不鼓励这样做(只不过他们都不限制自己作为个人这样做而言,在这点上经常是互相批评而不自我批评)。

  Z上了,二话不说。这如同一场战斗,又如同一场球赛。他带着自己的团队--也就是那么10几个由工艺员、办公室人员改编过来的“技术人员”,越过第一个障碍!

  等后来尹大知道Z的病情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干疯了、拉不住了。碎片并没有能亲见,据说当时Z是身上插着几条管子在干活,而下边的“开发工程师”们也个个令出如山,吃苦肯干。

  “把不合理的”先进性能“去掉”;“这个性能的设计需要在缸体设计上做相应的改动,AVL的人们没有注意到”;“这部分的结构貌似优越,但是会带来另一块的不匹配”;“这块的性能冗余,因为超过了其他部分的最大通过量”……【请专业河友发挥想象,我就不关公门前耍大刀了】

  “赶快,进行模拟”“样机出来没有?快去催一催!”“测试结果怎么样?!”

  当一个人把热情全部投放进去,放到一件自己热爱、并且冥思苦想已久的事情中的时候,怎么是能够拦得住的呢?后来经管会不得不专门叮嘱Z身边的人,关键时刻,一定要把他按到!

  在这当中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当这支团队在拼命地与老天爷抢时间的时候,一个当初由办公室人员改训过来的技术员,在食堂里遇到了他的老乡。两人当初毕业后,一个被风风光光选进了研究院,而另外一个则进了发动机厂办公室。这名新兵一边扒饭一边说“我们也在搞发动机研发了!”

  老乡哪会相信啊(因为是两条腿走路):“这不是我们的活儿吗?再说,你们办公室文员搞什么发动机开发啊!你开玩笑吧。”

  “不信你来看好了!”

  这位小老乡还真的不服气,跑到了发动机厂,一看--妈呀,真的在搞发动机开发咧!

  他们做到了,2个月之后,这支团队拿出了第一个优化完的产品来(说优化,指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动;实际上这些产品都是首次发布)。接着就奔第二个…

  2006年3月,出口美国5000台协议签订。

  而到2006年4月份,Z的团队全面接过对企业而言当时最关键的A5系列发动机的优化工作,立下军令状。5月中旬,第一款完成;至8月,已经完成8款。

  紧接着的,是菲亚特10万台发动机的意向协议。

  而那个夏天,我来到奇瑞的时候,几乎每个人--不同岗位,不同部门--都在激动地跟我谈Z和他的团队的故事。那个场景,事后每每想起,依然让我唏嘘不已。

  而同样是在那个夏天发生的还有那场“人事风波”。就我的理解而言,也正是因为在前一两年,如同Z这样的土八路们所做出的成绩,使得海归博士们另眼相看,也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专长,使得这场风波并不如某人所期盼。它反而成为了海归人士中的分化、决裂,重新自我定位,最终只有4个人离开了奇瑞这个团队。

  奇瑞熬过了这一段。而等我们现在回头再看奇瑞A5系列飞速增长的销量,不由得暗自掂想,这个坎,是多么重要,过得又是多么不易。

  而到2006年的这一跳,就我看来,对于奇瑞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段。奇瑞在无论国内外市场都有了明确的、且可执行的策略与计划;而内部的技术、产品研发上,已经在不断的进步、挣扎中找到了自我定位。这种自我定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恰如其分的自信,是通过很多的困难、争吵、解决方能达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决策者和骨干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做怎样的一个企业”,而不仅仅是把这种愿景放在口头和做为远大理想的口号上。它的内部开始沉静,成为一潭深水。

  而这个过程,则是由它的成员们经过努力与挣扎所完成的。

  毫无疑问,正如奇瑞他们的目标,以后依然也还有很多的难关,很多的坎要过。

  去年访问奇瑞期间,和好几位同志曾有机会共餐。与Z的那晚,是最安静而寡言的。所回忆的往事,更多都是在他所被流传的“事迹”之前的那些发动机的开发,因为他觉得那些实践的过程更重要,是为后来带来经验的基础;又反复地有感谢企业给了自己做事情的机会等等。我们喝了一杯酒,尽管事先其他同志已经再三嘱咐不让他喝酒。晚饭后他安静地离开,相约明年再见,转身又再次前往发动机厂大楼。

  我想,之所以我觉得安静,多少是与前面激动的口口相传有关。而这种安静多多少少让我觉得分外熟悉。也大概是在那次访问,我有些明白自己为什么尤其地喜爱这家企业了。

  说完这个“英雄”的故事,有人会问我,这么夸张的事情,你相信吗?说老实话,我也不怎么相信,但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引用晨大的句子)。



关注微信号:12缸汽车(kf12gang)看更多猛文。

@碎片与记录
12缸普通会员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要评论
    (温馨提示:登陆后才可以发表留言,您要先登录。) 发表评论
    >> 更多评论0
    大家都爱看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12缸
    超过百万粉丝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