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师:自主品牌这么颓 该反省下了

2014/6/6 13:59:31文章来源:中国汽车要闻编辑:曲轴浏览:
自主品牌就像一个患了综合疾病的“中国病人”,在做“中国梦”前先得问诊把脉,找出病因,再开方抓药。

中国新车产销规模一直在上涨, 近一年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缓隐下降,让汽车行业更添一份焦虑和不安,不免引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究竟是什么环境和体系造就在一个全球最瞩目的蓬勃高涨的汽车市场中本土品牌在缓慢地节节败退?这种现象该归因于合资车企过于凶猛和越变越精?政府对自主品牌各种名目的政策扶持不够?中国消费者过于崇洋媚外不肯多捧自主品牌的场?或者归咎于真正留给自主品牌发展的时间太短?针对自主品牌上不去的各种原因确实可以汗牛充栋地抓一大把。自主品牌就像一个患了综合疾病的“中国病人”,在做“中国梦”前先得问诊把脉,找出病因,再开方抓药。

 


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发轫到现在已经36年过去了。30年可以让日本和韩国两大亚洲近邻从汽车工业底子较薄的状态成为名符其实的汽车大国,不但本国市场牢牢被本国品牌掌控,而且这些品牌的全球经营规模远超于本国产销规模。这倒不是让中国的一堆自主品牌感到失颜,而且该让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汗颜。什么样的产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就会导致什么样的产业格局和市场结果,也许中国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汽车产业的顶层战略设计,充其量仅有汽车产业政策,政策可以因人而变,因时而变,甚至可以朝令夕改,聊胜于无。
 
历史的分叉往往会因一个原点的桩位不同而渐行渐远。改革开放后,还没等政府去想该怎么干中国的汽车业时,日本价廉物美的进口汽车就潮涌而至,让主管部门猝不及防,只好用“以产顶进”的救急措施来招架,即通过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用国产的外国品牌产品去抵御外国的进口产品,不料这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怎么着也是让外国品牌通过不同的形式达到同样的目的,为日后本国的自主品牌破土上探压上一块大磨盘。这是当初的顶层政策设计,根本不是战略设计。韩国汽车产业政策设计与中国差别的高明之处在于,与外国车企合资允许,以技术合作方式引进大散件组建也可以,但是底线只有一条,所有韩国国产汽车不允许贴任何外国商标在韩国出售,这样既不影响对外合作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也不耽误外企在一定时期内赚钱,更不让动用国家的政策、行政资源来为外国品牌长驱直入本国市场鸣锣开道,这就杜绝培养韩国汽车消费者去羡慕和追崇外国品牌的土壤,本国消费者从头就习惯成自然去消费本土品牌产品。
 
中国因从计划经济过渡到改革开放,从决策层到企业都不熟悉品牌经营,那是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竞争产物,在苏式计划经济模式中浸淫三十年,怎么可能有品牌意识。客观讲,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汽车业的中外合资,本身没有错,但失误在于怎么搞合资和怎么通过合资为本国品牌铺路。最后堕入荒谬境地,全行业热追中外合资,热衷于依赖外国品牌来赚中国市场的钱。对外合资成了中国汽车业热吸的赚钱“鸦片”,迷糊了中外合资到底是过渡手段和权宜之计还是终极目的。如果拿中外合资当最大的追求目标,那么就永远别指望做“汽车强国”的美梦了。
 
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营造本土汽车品牌势力群和产业基础群没有整体的战略设计和迫切需求,当初搞整车中外合资仅是为了挽救一蹶不振的国企脱困求生而已,靠合资脱困后的国企转而沉溺于合资的丰利回报,根本没有内生驱动力去发展自主品牌。而外围草根的民企和地方小国企想入围搞自主品牌,也被审批部门横加阻拦,成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新版写照,让几家好不容易破土而出的自主品牌车企延迟几年赶上车市巅峰期。主管部门宁可只让国企干合资,也不让民企和普通国企干自主。要不是遇上中国“入世”吹来的一阵审批宽松春风,吉利、奇瑞、长城等就很难破土而出。所以说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的兴起完全是由草根企业的自发商业行为促成,并不是由产业政策设计出来的。要不是2006年国家提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国策,有关部门也不会把搞自主品牌纳入作为对国企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以此驱动大国企开始实施自主品牌发展。
 
当有关部门按照自主创新的国策去推动国企实施相应发展自主品牌时,还没有规划出一套相应的技术路径、市场目标、政策配套、基础产业的扶持、财政支持等战略框架,忽然冒出的“弯道超车”风潮又把自主品牌吸引到新能源汽车方向上去了。几年下来,自主品牌至少还有几百万辆的规模业绩,而新能源汽车仅以不到2万辆的规模惨淡经营。在年产销1800万辆乘用车的规模上,要靠极其市场边缘的新能源汽车来做大自主品牌显然是异想天开。自主品牌就是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变幻莫测的政策折腾下,市场份额不见增长,反见溃缩。
 
搞中外合资在客观结果上既给自主品牌车企提供了近身模仿、学习的途径,也给自主品牌车企提供了就地取材获得国际供应商配套的便利。纵然一些自主品牌的产品进步神速,整体水平提升得令人刮目相看,但主流合资车企的本地化适应速度很大程度上还是跑赢了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化的速度,使得自主品牌分享本国市场的空间变窄;加上排放标准不断升级加码,一般公务车采购大幅减量,对自主品牌的市场利好因素正被看空。在缺乏一个“处心积虑”汽车产业顶层战略设计引导的自主品牌,基本就是一个各自为战,各求生存的散沙模式,关键技术不能联合攻关开发,通用技术不能投资与分享,各个自主品牌重复建设,在这个争规模、抢速度、拼技术的时代,又是在国际品牌在中国密布的情形下,自主品牌整体上探乏力就不足为怪了。市场机遇和某阶段的奇迹对自主品牌都是昙花一现,生存与发展是场马拉松的竞赛。自主品牌若没有本国消费者的力挺,没有政府战略层面的精心设计和政策恰到好处地扶持,加上自主品牌车企自身的反复试错和走弯路,各种不理想的结果出现就不意外。

现在行业该反省和反思的是自主品牌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对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汽车大国”起到什么关键价值?“汽车大国”都没做实就甭好高骛远提“汽车强国”了。用什么方式才能让自主品牌逆向生长?要相信水到渠成的效果,自主品牌产品若能做得让更多的本国消费者满意喜爱程度,没理由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当政府和车企解决好自主品牌的发展问题前,大部分国内消费者只能观望与期待。不管谁在做品牌,中国车市规模就在这里。


关注微信号:12缸汽车(kf12gang)看更多猛文。

钟师
12缸普通会员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要评论
    (温馨提示:登陆后才可以发表留言,您要先登录。) 发表评论
    >> 更多评论0
    大家都爱看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12缸
    超过百万粉丝在关注